2017年03月20日

首頁 > 技職新聞

技職新聞

工商時報╱第A2版╱財經要聞

  繼少子化、高齡化、適婚男女不婚、不育等相繼成為「國安問題」後,行政院長毛治國也在開春後的首次記者會上憂心的宣告另一項即將出現的「國安問題」。也就是台灣的工作人口於今年達到頂點後,2016年起將是以每年減少18萬就業人口的速率呈「拋物線下降」,估計10年之內台灣的就業人口總數將驟減180萬人。

  檢析毛揆的這一新春談話,識者都知道並非危言聳聽。展望台灣就業人口的減少趨勢,源頭自然在於「少子化」的後續效應,而更準確的來講,台灣「少子化」的第一波效應就在於學生生源的減少。先是小學班級人數變少,偏鄉則更面臨停辦、併校的衝擊,接著就是國高中,而這2、3年來,連大學也感受到少子化所帶來生源不足的威脅,不只迄今已有幾所私立大專院校因生源不足而只好停辦,2016年更被視為是許多大學生死存亡的關頭,教育部長吳思華也曾公開倡議應建立大學的退場機制,以免衍生更多的「國安問題」。

  不論是少子化、老齡化或就業人口將呈「拋物線下滑」等現象,都並不是突然間才湧現。以少子化議題為例,馬英九總統於2008年上任之際,就曾指出台灣少子化將成為足以動搖國本的「國安危機」,但做為執政者,馬總統不應只是發聲警告而已。但檢視這6、7年來的政府施政,不只未能有效遏止少子化的情況,反而從單純的人口結構改變,再衍生出就業人力長期看減,並成為產業發展的惡夢。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政府的無能失職實難辭其咎。

  政府執政團隊針對少子化所衍生的一系列「國安問題」雖曾發聲示警,卻拿不出對策,但從產業界的角度來看,卻不能坐以待斃,畢竟不論是人力不足或人才素質不夠,都將影響企業的生產力與產業競爭力。因此近年來,國際間早已展開一場全方位的人才甚至包括勞力的爭奪戰,不論是為了彌補本國就業市場人力的不足,或者網羅足以在國際間為企業開彊拓土的人才,包括歐美及亞太地區各國,紛紛開放白領移民或教育移民的方便之門。就這一點而言,馬政府的應變對策和效率同樣是不及格的。行政部門雖已提出涉及國外專業人士得以歸化我國的相關法案如「移民法」、「國籍法」之法律修正案,但不只開放的尺度在民間業界看來仍是門檻太高,而且因立法效率不彰,也使得修法草案迄今仍無法完成三讀。這種牛步化的效率與開小門謹小慎微作風,還真是讓人力吃緊、求才若渴的企業界即使最後望到了梅,恐怕還是產生不了止渴的效果了!

  政府無能又無效率,但是民間企業不能等,只能自求多福。過去常見的手法是產業外移,將工廠遷到勞力充沛、工資水準較低的地區。而對高科技產業來說,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集團新春團拜時的談話,預示了產業的自救之道。他表示看好機器人產業已趨成熟,期許未來3年要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化機器人取代現有的7成人力,並配合網路及雲端技術,讓生產線達到「可控可管」,以期解決大陸缺工、台灣缺才的問題。

  鴻海集團預告3年內將透過自動化及機器人的投入,減少7成的人力。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似乎是面對就業人力因少子化而萎縮,最好的替代解決對策。如果有足夠多的企業跟進,則似乎可以化解、彌補未來10年台灣工作人口每年將減少18萬人的衝擊、空缺。但是生產過程的更自動化,以及機器人的更加智能化,未來不只可以取代製造業的產製流程,可預見也將廣泛的取代目前服務業的人力功能。因此10年之後,台灣所面臨的,恐怕不是工作人口總量將減少180萬人的問題,而是屆時將有更多人面臨沒有工作機會的問題。畢竟,機器人耐操又全年無休,也沒有薪水或勞資糾紛的問題。到了那麼一天,少子化已經不再是「國安問題」,取而代之的是7或8成的人都將無工可做的另類「國安問題」。只有現在的政府團隊會感到慶幸,因為到時已經不關他們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