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0日

首頁 > 技職新聞

技職新聞

台灣時報╱第5版╱綜合╱ 郭添財

   台灣的教育改革,曾有「教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之譏。因此,對於基北區去年、今年及明年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方式都不一樣,和教育部提供會考量尺分數是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計分的情況來說,似乎大家也就覺得不足為奇了。

   自一九九四年教改大遊行提出四大訴求:制定教育基本法、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及教育現代化;和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提出教育改革諮議總報告書提出教育鬆綁之教改五大方向: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及國際化之教育理念以來。雖然,學者、輿論、教育團體大多認為方向正確,但對於後來執行的實施策略,諸如: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一綱多本、統整教學、多元(多錢)入學方案、師資培育多元化、擴增大學數量、五年五百億邁向國際一流大學、高教評鑑等教育政策卻是質疑與批評聲浪不止。因此,有學者提出「教改萬言書」要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而且馬總統也早在二○○八年競選總統教育白皮書的政策綱領中提到要「檢討教改成效,擘劃教改藍圖」,主張組成教改檢討委員會,要以就事論事的態度,檢討教改成效,盡速修訂不當之政策,以讓台灣的教育政策能夠穩健落實。然而,直至教改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教育環境卻仍存在著幼教師與教保員對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央地方不同調、私立高教倒閉危機、數萬名流浪中小學教師、現任教師搶於五十歲退休、高教學歷貶值、流浪博士激增、產學落差嚴重、競爭力下滑、學習落差補救教學不力等結構性的教育困境亟待解決。並且亦使得教育施政的民怨,成了執政黨選票的包袱而非助力。

   教育改革代表的是反傳統教育方式的後現代思潮,崇尚顛覆、批判、否定、解構。因此,對於一九四九年以來傳統的高中大學聯考、師範體系一元化、公費師範生、政府治理管制、計畫型補助、教師積分調動、主任校長統一甄試、智仁勇學校類型輪調、講授式教學法等傳統教育型態均表示質疑與反對,認為是阻礙台灣教育進步與轉型的表徵,必須加以解構,代之以教育改革並打掉重練。殊不知,傳統教育型態解構後,二十年的教育改革努力尚未幫台灣的教育重新建構新價值、新秩序和新策略。反而造成台灣教育的現狀表面上有許多新鮮、創新和多元華麗的教育活動,但事實背後卻是隱藏著師生過多的忙碌不堪、數量繁多但卻零散的法定教師研習、僵化麻木而被動的行政應付、中央地方組織權限的矛盾、多元教育團體的衝突爭議,造成師生不安,家長惶恐和台灣教育界的痛苦與無奈。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嘗試思考走向台灣教育的「後後現代」。釐清台灣教育改革的價值觀、輔以多元創新的態度,以尋得台灣教育的安身立命,在「穩定中求創新」。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也無論是傳統、現代或後現代。永遠不會改變的是:教育工作都必須堅持「教育的本質」。那就是教者:上施下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乃在為學生增值賦能,發揮其潛能,以探索生命並以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下一代為終極目標。因此,教育改革不在於權力的重分配,而在於教育本質的堅持。我們必須秉持教育的良知,視教育工作為良心的事業,絕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其次,要根據國家發展狀況,廣納教師、家長的參與,建立具有詳實規劃、證據本位且創新的教育制度,維持公平且具有競爭力的入學方式,減少教師繁重而無意義的非教學工作,提升教師工作士氣、動機與地位,寬列教育經費,並重視政策溝通,取得民意的支持。

   總之,台灣教育面臨少子化、全球化與資訊流通時代的變遷,不改變只能坐以待斃,唯有創新、研發、改變才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是我們不應該熱衷於為教育改革而改革的熱鬧活動,而應在堅持教育本質、穩定教育政策中,審慎規劃、尋求共識以創新台灣教育。

  (作者為台灣首府大學教研所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