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2日

首頁 > 技職新聞

技職新聞

出 處:聯合報╱第A16版╱座談會╱廣告

前言

教育部為落實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平衡國內人力供需,及回應外界對技職教育的期待,爰以第一期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執行成果為基礎,並依據臺灣環境現況與社會需求,及參考德國、澳大利亞及日本等先進國家技職教育的作法,辦理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

為落實這項計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承教育部委託,特於十月九日辦理系列論壇第一場,邀請產、官、學界代表進行討論,以凝聚產、官、學、研共同培育技職人才之共識。

主持人:
姚立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與談貴賓(依發言次序):
張平沼(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邱正雄(永豐銀行董事長)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德華(教育部常務次長)
張文雄(景文科技大學董事長)
王定愷(台北市電腦公會顧問)
攝影:楊光昇
企業參與育才 打造實用技職
姚立德:
對於行政院支持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從三個面向九個策略,編列近二○三億元經費推動,對技職體系學校來說,是注入一股活水。本計畫規劃目標是希望,所有技職畢業學生都具有立即就業之能力、充分提供產業發產所需的技術人力、及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觀點,以提升技職教育整體競爭力。早年臺北工專時代,每個學生都需要動手操作,實作能力很強,奠定基礎技術能力。未來技職再造也要強化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目前技職體系有六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已跟四十七個產業公協會建立交流平臺,共同協助技專校院開設契合式人才培育專班,中心未來亦將扮演區域創新創業平台角色,推動技職學校創新創意教學,並將師生得獎作品商品化。
綜觀教育部此項計畫,詳實規劃了,結合政府部門、產業及學校資源,建立教、考、訓、用政策一致的技職教育發展策略,並研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以引導技職教育落實務實致用精神,培育具實作力及人文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之具體作法。非常感謝行政院、教育部大力支持,推動本項計畫,所有技職學校一定全力配合。
也希望臺灣產業界能有和學校合作培育人才的風氣,如提供學生實習及教師研習名額、同意業界技術專家到學校協同教學、共同設計課程及捐贈教學設備等,產學合作就會有很大成效,更希望產業界能提供具有前景的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透過這樣的產、官、學、研通力合作,及教、考、訓、用的合一,相信一定可以提升技職教的競爭力及社會地位。
企業捐舊設備 助學生實作 
張平沼: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八月失業率統計數據,十五到廿四歲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七七,平均每七人即有一人失業;同時,企業主卻表示,企業找不到人、人很難找,或人很難用,反映年輕人的高失業率,是和產學落差現象息息相關。
產業變化快速,學校教育必須跟上產業需求內容,技職教育尤需與產業無縫接軌。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中,教育部研擬許多政策方案,並和經濟部、勞委會成立跨部會溝通平台。由於經濟部與產業的連結更為密切,擁有更多的產業政策工具,我們期許經濟部門可挹注更多資源,提供企業投入產學合作誘因,如:租稅、股利上的獎勵措施,實質鼓勵企業參與技職教育的再造工程。
過去照相要用膠捲,但在數位相機出現後遭到淘汰,全世界最大的柯達公司向法院提破產保護。這十幾年來,我也看盡客戶的興衰,顯示產業界競爭的激烈。產業競爭需要人才,而人才來自學校,除了高階人才外,也要有中堅人才。中堅人才都是從基層做起,所以企業希望學生畢業後基本能力要很好、專業知識要很強。讀書不能只讀理論,還必須與實務相結合,目前很多學校雖有實習課程,但校內實習設備太老舊,必須不斷更新。
教育部與經濟部結合,於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鼓勵企業樂於將舊設備捐給學校的作為,應該可以大幅縮短產學間的差距。
客製化課程 提升學生就業力
邱正雄:
過去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曾推動促進就業政策,做為學校與企業界溝通往來平臺,對技職教育有所了解。
過去南韓青年失業率也很嚴重,二○一○年當時的總統李明博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大幅借鏡德國經驗,部分高職轉型成德國「師傅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免學雜費,「客製化」課程設計,能夠符合產業需求,也重視實用外語課程,與主要產業如:電子、機械、造船、半導體、醫療、精密工業等建立就業網路,「師傅高中」學生幾乎畢業後都能獲得工作機會。
經濟成長是促進民主進步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要民生安定。因南韓大學生全職工作失業率高達五成,已影響社會安定。李明博喊出「不要念大學,直接去工作」的口號。因「師傅高中」此種扎實的技職教育,讓南韓高職生愈來愈受到大企業的青睞。
臺灣與南韓國情類似,成功的經驗可做為我們的借鏡。南韓產學合作也很成功,大宇汽車、現代汽車等企業提供汽車給學校,滿足學生實習訓練,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後能直接上線操作。
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也推動學生校外實習,建議臺灣企業效法德國及韓國企業的作法,負起共同培育人才的責任,提供學生校外實習機會以及捐贈學校教學設備。
找職涯性向 提升人力素質
曾志朗:
現在技職教育問題在於無法充足提供企業的需求。學校的設備不足,但企業設備又不斷更新且有多餘設備。要推動產學合作,需要更具體務實,一步步來,無法一蹴可幾。
我國正在推動提升國民素養專案,十二年國教重點之一,就是注重人力素質提升。現在社會變化很快,社會情境因高科技產品而改變,九年義務教育提供的人力素養,已不符所需了。現在生產成本增加,很多企業都會要求用最少的人力做最多的事,因此人力素質愈來愈重要。
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國民素養是否有提升?提升多少?還要加以評量。評量的目的,在要求已經知道的要能活用,而不知道的要能學習,包括:語文溝通、邏輯數學、科學推理、資訊運算和教養美學,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因應全球化時代的來臨。
過去技職生會認為上述能力,是一般教育體系學生要學習的,其實並不然,這些能力的培養也是技職教育再造的重點。
十二年國教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協助學生找出職涯性向。技職教育再造的另一重點,就是要改變社會看法,讓社會認為技職教育,也是正規教育的一環,只是因性向不同所做的另一種選擇。
很開心在這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中,已將提升技職學生基本能力及職涯發展納入推動項目。
跨部會合作 弭平學用落差
陳德華:

技職教育一直扮演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但因產業結構快速變化,技職教育與產業間的落差愈來愈大。過去,高職以就業為辦學目標,現在則變為以升學為目標,高職畢業生繼續升學高達百分之八十三,就業的僅占百分之十,除了教育目標改變外,產業能不能搭配也是問題。第一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和第二期的差別,在於第一期是點的實施,如:業師的引進等,但第二期則是面的推廣,包括:制度、課程、產業的連結等全面的改造。第一期是教育部的計畫,第二期則是行政院的計畫,是跨部會的計畫。
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的目標,在於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充分提供產業所需人力,同時希望能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另外,為弭平學用落差,建置跨部會平台,教育部負責「學」,勞委會負責「訓」,經濟部負責「用」,每一個月舉行跨部會小組工作會議。
學校方面,也對師資、課程、實習全面盤點,與產業界做更密切的結合。產業端,則是產業界可提早參與人才培育。學校更要建立學生對技術價值的認知,扭轉社會對技職教育是第二選擇的價值觀。
教育區間車 讀一讀學一學
張文雄:
在現在大環境下,教育不應是直達車,而是區間車,讀一讀、學一學,而且還要考慮到就業問題。
澳洲近年來對青年就業有很多策略,例如澳洲政府補助學校經費,通常不一次發給,而是要求學校能從企業爭取經費,或提供企業協助,政府再相對補助。而且企業每年要提撥千分之三的經費,用於教育訓練和研發上,如用不完政府會幫企業使用這些經費,因此澳洲企業很積極進行教育訓練,學校也鼓勵老師提計畫,尋求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企業也會找學校合作進行教育訓練。德、日兩國也有類似做法。
現在學生就業,不是只有專業能力即可,工作態度和團隊合作等心態也很重要。不過這些基本素養,必須從小從家庭、社會教起。
教育部推動的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其中開設高職就業導向課程專班、學生校外實習及產業學院等彈性機制,已融入培育技職學生專業及基本素養的課程,並已勾勒出吸引學生「讀一讀學一學」的機制,本人樂見其成。
至於,如果技職學校,產學合作要有更大成效,以我到德國參訪看到學校教學與產業界互動密切的經驗來看,對企業來說,是在商言商,學校能對企業提供回饋,企業對與學校合作就會有興趣。
破壞式創新 多來自年輕人
王定愷:
臺灣經濟百年前就是出口導向,在日據時代就有技職體系,如農、水產等,技術人才大多由技職體系而來,也反映當時的社會需求,而技職體系也均適時提供了適切的人才。
產業界最關切的就是訂單。以現在正在進行的4G執照發放為例,國外都是單一單位負責,臺灣共有三個單位在負責,若能整合成單一窗口,應能提升行政效率,如果政府的效率能提升,加上資源分配更有效,對產業發展會有很大幫助。
資通訊產業現在也面臨轉型壓力,如Google、蘋果等帶來的挑戰,而轉型動力,則來自學校人才。現在很多破壞式創新的能量,都來自年輕人,如臉書的成功即是一例。
台北市電腦公會正在推動各種產學合作,但各公司需求不同,學校資源與能力也不盡相同,公會將配合技職再造推動產業學院,媒合各公司與技職院校作一對一合作,共同培育符合資通訊產業所需之專業人才。